000
|
01718nam 2200325 450
|
001
|
012023001137
|
005
|
20230804163050.6
|
010
|
|
@a978-7-5214-2225-2@dCNY29.00
|
100
|
|
@a20210309d2021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a z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针经摘英集@Azhen jing zhai ying ji@f(元) 杜思敬辑@c十四经发挥@f(元) 滑寿撰@g黄龙祥点评@g黄幼民点校
|
210
|
|
@a北京@c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d2021.1
|
215
|
|
@a138页@c图@d24cm
|
225
|
2
|
@a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Azhong yi gu ji ming jia dian ping cong shu
|
300
|
|
@a“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314
|
|
@a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针灸理论、针灸学术史、针灸古典文献研究。
|
330
|
|
@a本书系杜思敬于延祐二年 (1315) 从宋元医书中辑录有关针灸部分而编成。全书共载“九针式”“折量取腧穴法”“补泻法”“用针呼吸法”“治病直刺诀”五篇; 《十四经发挥》是滑寿在元代针灸科教授忽吉甫《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一书的基础上补注、改编而成。原书三卷, 编成于元至正元年 (1341), 约刊于明洪武初年。本次整理, 选用最佳版本, 并新增了点评, 对原著内容和学术观点旁征博引地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剖析全面注解, 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文前“全文点评”对原著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 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学习要点和注意事项, 以帮助读者学习理解。
|
410
|
0
|
@12001 @a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
423
|
0
|
@12001 @a十四经发挥@1701 0@a滑寿
|
606
|
0
|
@a经络@Ajing luo@y中国@z元代
|
690
|
|
@aR2@v5
|
701
|
0
|
@a杜思敬@Adu si jing@4辑
|
701
|
0
|
@a滑寿@Ahua shou@4撰
|
702
|
0
|
@a黄龙祥@Ahuang long xiang@4点评
|
702
|
0
|
@a黄幼民@Ahuang you min@4点校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10309
|
905
|
|
@aCDNYKJZYXY@b300691002-4@dR2@e411@f3
|
|
|
|
|
针经摘英集/(元) 杜思敬辑.十四经发挥/(元) 滑寿撰/黄龙祥点评/黄幼民点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1 |
138页:图;24cm.-(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
ISBN 978-7-5214-2225-2:CNY29.00 |
本书系杜思敬于延祐二年 (1315) 从宋元医书中辑录有关针灸部分而编成。全书共载“九针式”“折量取腧穴法”“补泻法”“用针呼吸法”“治病直刺诀”五篇; 《十四经发挥》是滑寿在元代针灸科教授忽吉甫《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一书的基础上补注、改编而成。原书三卷, 编成于元至正元年 (1341), 约刊于明洪武初年。本次整理, 选用最佳版本, 并新增了点评, 对原著内容和学术观点旁征博引地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剖析全面注解, 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文前“全文点评”对原著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 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学习要点和注意事项, 以帮助读者学习理解。 |
● |
正题名:针经摘英集
索取号:R2/411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91002
|
300691002
|
流通四库四楼/
[索取号:R2/411]
|
在馆
|
|
2
|
691003
|
300691003
|
流通四库四楼/
[索取号:R2/411]
|
在馆
|
|
3
|
691004
|
300691004
|
流通四库四楼/
[索取号:R2/411]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