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625nam 2200301 450
|
001
|
2238823900
|
005
|
20220329133328.0
|
010
|
|
@a978-7-5412-2647-2@dCNY118.00
|
092
|
|
@bCIP-0EDBF5C1BE5244B9823D087829214B7A
|
100
|
|
@a20220329d2022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520000
|
105
|
|
@ay z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文话中国@Awen hua zhong guo@f白庚胜著
|
210
|
|
@a贵阳@c贵州民族出版社@d2022.1
|
215
|
|
@a460页@d25cm
|
225
|
2
|
@a白庚胜文集@Abai geng sheng wen ji@f孙淑玲主编
|
300
|
|
@a本书获2020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
314
|
|
@a白庚胜, 纳西族, 博士、研究员、教授, 1957年2月14日生于云南丽江市。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 以及日本大阪大学、筑波大学。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管理、行政领导工作等。
|
330
|
|
@a本书稿是白庚胜先生从民间文艺、文化遗产、民族文学、文化管理的角度去谈论中国文化, 主要限定在其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域, 且形式多样, 既有对谈, 也有讲话, 还有一些评论、序跋、调研报告, 所突出的主题是怎样在全球背景下保护、传承、创新、利用、发展文化中国。书稿内容包括文化笔迹、文化对谈、文化话语、文学话语,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顶礼、膜拜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读者从中会学习到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并能从其认知角度更好地去了解中国文化, 认识中国文化, 发现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继而自觉、主动地去传承中国文化。
|
333
|
|
@a大众读者
|
410
|
0
|
@12001 @a白庚胜文集@f孙淑玲主编
|
606
|
0
|
@a中华文化@Azhong hua wen hua@j文集
|
690
|
|
@aK20@v5
|
701
|
0
|
@a白庚胜,@Abai geng sheng@f1957-@4著
|
801
|
0
|
@aCN@b湖北三新@c20220329
|
905
|
|
@aCDNYKJZYXY@b300657279-80@dK20@e291@f2
|
|
|
|
|
文话中国/白庚胜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22.1 |
460页;25cm.-(白庚胜文集/孙淑玲主编) |
本书获2020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专项资金资助.-使用对象:大众读者 |
|
ISBN 978-7-5412-2647-2:CNY118.00 |
本书稿是白庚胜先生从民间文艺、文化遗产、民族文学、文化管理的角度去谈论中国文化, 主要限定在其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域, 且形式多样, 既有对谈, 也有讲话, 还有一些评论、序跋、调研报告, 所突出的主题是怎样在全球背景下保护、传承、创新、利用、发展文化中国。书稿内容包括文化笔迹、文化对谈、文化话语、文学话语,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顶礼、膜拜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读者从中会学习到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并能从其认知角度更好地去了解中国文化, 认识中国文化, 发现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继而自觉、主动地去传承中国文化。 |
● |
正题名:文话中国
索取号:K20/291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300657279
|
300657279
|
流通二库三楼/
[索取号:K20/291]
|
在馆
|
|
2
|
300657280
|
300657280
|
流通二库三楼/
[索取号:K20/291]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