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619nam 2200265 450
|
001
|
012022000102
|
005
|
20221018200515.1
|
010
|
|
@a978-7-108-06957-3@b精装@dCNY68.00
|
100
|
|
@a20210203d2021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y z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乡土中国 乡土重建@Axiang tu zhong guo xiang tu chong jian@f费孝通著
|
210
|
|
@a北京@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d2021.1
|
215
|
|
@a338页@d22cm
|
225
|
2
|
@a费孝通作品精选@Afei xiao tong zuo pin jing xuan
|
314
|
|
@a费孝通 (1910-2005), 20世纪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卓越学者。
|
330
|
|
@a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 费孝通的学术工作由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向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形态。他认为自己对“差序格局”和“乡土中国”的论述, 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 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 而是从中提炼一些“理想型”概念, 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 以期构建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 并由此来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重建》则以“差序格局”和“皇权与绅权”的关系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 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 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写作代表了费孝通40年代后期对中国历史、传统和当代现实的整体性关照, 是其学术生命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思考成果。
|
410
|
0
|
@12001 @a费孝通作品精选
|
606
|
0
|
@a农村社会学@Anong cun she hui xue@x研究@y中国
|
690
|
|
@aC912@v5
|
701
|
0
|
@a费孝通,@Afei xiao tong@f1910-2005@4著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21018
|
905
|
|
@aCDNYKJZYXY@b300671945-6@dC912@e561@f2
|
|
|
|
|
乡土中国 乡土重建/费孝通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1 |
338页;22cm.-(费孝通作品精选) |
|
|
ISBN 978-7-108-06957-3(精装):CNY68.00 |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 费孝通的学术工作由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向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形态。他认为自己对“差序格局”和“乡土中国”的论述, 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 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 而是从中提炼一些“理想型”概念, 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 以期构建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 并由此来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重建》则以“差序格局”和“皇权与绅权”的关系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 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 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写作代表了费孝通40年代后期对中国历史、传统和当代现实的整体性关照, 是其学术生命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思考成果。 |
● |
正题名:乡土中国 乡土重建
索取号:C912/561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71945
|
300671945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C912/561]
|
在馆
|
|
2
|
671946
|
300671946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C912/561]
|
已借出,限还日期为2023.1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