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842nam0 2200313 450
|
001
|
012022000488
|
005
|
20220516165508.2
|
010
|
|
@a978-7-5210-0864-7@b精装@dCNY260.00
|
100
|
|
@a20220507d2021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acf a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刺参感染与免疫学@Aci can gan ran yu mian yi xue@d= Infection and immunology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f李成华, 张卫卫等著@zeng
|
210
|
|
@a北京@c海洋出版社@d2021.12
|
215
|
|
@a279页, [5] 页图版@c图 (部分彩图), 肖像@d27cm
|
314
|
|
@a本书参与著者: 邵铱娜, 赵雪琳, 郭明, 吕志猛, 张安国等
|
314
|
|
@a李成华,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水产学科评议组成员。
|
320
|
|
@a有书目
|
330
|
|
@a本书在系统总结刺参生物学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系统梳理了刺参主要疾病的流行病特征、病原类型和检测技术方法, 进而聚焦危害最严重、死亡率最高和发病最广的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 结合李成华研究员团队在该领域十多年科研成果, 同时衔接国内外刺参疾病与免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宿主免疫防御机制与病原致病机制进行了系统描述。从免疫因子高通量发掘、免疫信号通路功能鉴定、代谢免疫和肠道微生物, 体腔细胞的分类和免疫功能分化等方面阐述了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防御机制。同时, 聚焦灿烂弧菌等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典型病原的溶血素、金属蛋白酶、铁吸收等毒力因子阐释了病原的致病机制和调控途径。基于上述基础研究成果, 从抗病育种、免疫增强剂和“抗毒力”生物制剂的开发以及噬菌体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刺参病害防治及生态防控策略。
|
510
|
1
|
@aInfection and immunology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zeng
|
606
|
0
|
@a刺参@Aci can@x感染@x疾病@x诊疗
|
606
|
0
|
@a刺参@Aci can@x免疫性疾病@x诊疗
|
690
|
|
@aS567@v5
|
701
|
0
|
@a李成华@Ali cheng hua@4著
|
701
|
0
|
@a张卫卫@Azhang wei wei@4著
|
701
|
0
|
@a邵铱娜@Ashao yi na@4著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20507
|
905
|
|
@aCDNYKJZYXY@b300662071-2@dS567@e258@f2
|
|
|
|
|
刺参感染与免疫学= Infection and immunology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李成华, 张卫卫等著.-北京:海洋出版社,2021.12 |
279页, [5] 页图版:图 (部分彩图), 肖像;27cm |
|
|
ISBN 978-7-5210-0864-7(精装):CNY260.00 |
本书在系统总结刺参生物学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系统梳理了刺参主要疾病的流行病特征、病原类型和检测技术方法, 进而聚焦危害最严重、死亡率最高和发病最广的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 结合李成华研究员团队在该领域十多年科研成果, 同时衔接国内外刺参疾病与免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宿主免疫防御机制与病原致病机制进行了系统描述。从免疫因子高通量发掘、免疫信号通路功能鉴定、代谢免疫和肠道微生物, 体腔细胞的分类和免疫功能分化等方面阐述了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防御机制。同时, 聚焦灿烂弧菌等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典型病原的溶血素、金属蛋白酶、铁吸收等毒力因子阐释了病原的致病机制和调控途径。基于上述基础研究成果, 从抗病育种、免疫增强剂和“抗毒力”生物制剂的开发以及噬菌体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刺参病害防治及生态防控策略。 |
● |
正题名:刺参感染与免疫学
索取号:S567/258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62071
|
300662071
|
流通三库四楼/
[索取号:S567/258]
|
在馆
|
|
2
|
662072
|
300662072
|
流通三库四楼/
[索取号:S567/258]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