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书名: 工开万物 
作者: 薛凤 著 ;吴秀杰 白岚玲
出版信息: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11
开本页数: 23cm  352页
丛书名: 凤凰文库
单 册:
中图分类: N0
科图分类:
主题词: 科学技术--ke xue ji shu--技术史--研究--中国--17世纪
电子资源:
ISBN: 978-7-214-16600-5
000 02393nam 2200349 450
001 ???????????
005 20220525081109.4
010    @a978-7-214-16600-5@dCNY69.00
100    @a20210123d2015 em y0chiy50 ea
101 @achi@ceng
102    @aCN@b320000
105    @aak a 000yy
106    @ar
200 @a工开万物@Agong kai wan wu@e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d= 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e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f(德) 薛凤著@g吴秀杰, 白岚玲译@zeng
210    @a南京@c江苏人民出版社@d2015.11@h2020年11月第3次印刷
215    @a352页@c图@d23cm
225 @a凤凰文库@Afeng huang wen ku@i海外中国研究系列@f刘东主编
300    @a本书的中文版翻译得到了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的资助
314    @a薛凤 (Dagmar Schafer), 德国马曾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320    @a有书目 (第317-348页)
330    @a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 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 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 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 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 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最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 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 并从中得出结论: 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 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 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 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 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 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 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 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333    @a从事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
410  0 @12001 @a凤凰文库@i海外中国研究系列@f刘东主编
500 10 @a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mChinese
517 @a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A17shi ji zhong guo de zhi shi yu ji shu
606 @a科学技术@Ake xue ji shu@x技术史@x研究@y中国@z17世纪
690    @aN0@v5
701  0 @a薛凤@Axue feng@g(Dagmar Schafer)@4著
702  0 @a吴秀杰@Awu xiu jie@4译
702  0 @a白岚玲@Abai lan ling@4译
801  0 @aCN@b湖北三新@c20220525
905    @aCDNYKJZYXY@b300658177-9@dN0@e60@f3
    
    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德) 薛凤著/吴秀杰, 白岚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1(2020年11月第3次印刷)
    352页:图;23cm.-(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刘东主编)
    本书的中文版翻译得到了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的资助.-使用对象:从事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
    
    ISBN 978-7-214-16600-5:CNY69.00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 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 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 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 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 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最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 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 并从中得出结论: 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 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 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 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 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 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 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 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相关链接 在五车中查询图书 在当当中查询图书 在豆瓣中查询图书


正题名:工开万物     索取号:N0/60         预约/预借

序号 登录号 条形码 馆藏地/架位号 状态 备注
1 300658177   300658177   流通四库四楼/ [索取号:N0/60] 在馆    
2 300658178   300658178   流通四库四楼/ [索取号:N0/60] 在馆    
3 300658179   300658179   流通四库四楼/ [索取号:N0/60] 在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