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921nam0 22002771 450
|
001
|
0122202747
|
005
|
20241022202747.0
|
010
|
|
@a978-7-5032-7241-7@dCNY59.80
|
100
|
|
@a20240125d2023 em y0chiy0121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abk a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研究@Adian xi bian jing shan qu min zu cun zhai she qu can yu lv you fu pin de kong jian xiao ying yan jiu@f董培海著
|
210
|
|
@a北京@c中国旅游出版社@d2023.12
|
215
|
|
@a278页@c图, 地图@d23cm
|
300
|
|
@a本研究受云南省科技厅地方高校联合专项研究面上项目“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及其提升机制研究以怒江大峡谷为例”和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滇西边境山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共同资助
|
314
|
|
@a董培海, 九三学社社员, 人文地理学博士, 教授。2023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及技术带头后备人才, 先后担任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滇西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管理学术带头人、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现任保山学院科学技术处副处长 (主持工作), 兼任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保山市社科联副主席、保山高校社科联秘书长、隆阳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保山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
320
|
|
@a有书目 (第239-266页)
|
330
|
|
@a本书剖析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作用机制, 从空间生产、空间关联和空间正义的重构与消解的维度, 构建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分析的框架, 并对国内早期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和反思。在此基础上, 研究以滇西边境山区社区旅游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3个“直过民族”村寨为案例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资料, 综合借鉴民族志、参与式农村评估、空间分析和产业链分析等方法, 探讨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及其优化机制。
|
606
|
0
|
@a山区@Ashan qu@x民族地区@x乡村旅游@x扶贫@x研究@y云南
|
690
|
|
@aF592@v5
|
690
|
|
@aF592.774@v5
|
701
|
0
|
@a董培海@Adong pei hai@4著
|
801
|
0
|
@aCN@b人天书店@c20240125
|
905
|
|
@aCKNYKJZYXY@b300708945-7@dF592@e319@f3
|
|
|
|
|
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研究/董培海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3.12 |
278页:图, 地图;23cm |
本研究受云南省科技厅地方高校联合专项研究面上项目“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及其提升机制研究以怒江大峡谷为例”和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滇西边境山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共同资助 |
|
ISBN 978-7-5032-7241-7:CNY59.80 |
本书剖析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作用机制, 从空间生产、空间关联和空间正义的重构与消解的维度, 构建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分析的框架, 并对国内早期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和反思。在此基础上, 研究以滇西边境山区社区旅游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3个“直过民族”村寨为案例地,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资料, 综合借鉴民族志、参与式农村评估、空间分析和产业链分析等方法, 探讨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及其优化机制。 |
● |
正题名: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研究
索取号:F592/319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708945
|
300708945
|
流通六库五楼/
[索取号:F592/319]
|
在馆
|
|
2
|
708946
|
300708946
|
流通六库五楼/
[索取号:F592/319]
|
在馆
|
|
3
|
708947
|
300708947
|
流通六库五楼/
[索取号:F592/319]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