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2043nam 2200301 450
|
001
|
012022000354
|
005
|
20210325171242.0
|
010
|
|
@a978-7-5683-0788-8@dCNY56.00
|
100
|
|
@a20210324d2019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610000
|
105
|
|
@aak a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西北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Axi bei di qu zhong yao nong ye wen hua yi chan wa jue yu bao hu@h第一辑@f朱宏斌, 杨乙丹主编
|
210
|
|
@a杨凌@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d2019.11
|
215
|
|
@a276页@c图@d24cm
|
225
|
2
|
@a树帜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丛书@Ashu zhi nong ye li shi wen hua yan jiu cong shu
|
314
|
|
@a本书参编者: 卫丽, 王佳妮, 王超佳, 王鹏福, 艾开开等
|
314
|
|
@a朱宏斌, 1971年出生, 陕西凤翔人, 博士、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 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杨乙丹, 1980年出生, 河南上蔡人, 博士、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农业史、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
320
|
|
@a有书目
|
330
|
|
@a本书选取西北地区十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系统调研, 总结当前西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从活态保护、适应性管理、多方共同参与、动态修复和培育等角度, 提出西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和路径, 从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编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多渠道立体化宣传、保护区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与重建、保护意识提升、技术规范推广等角度, 提出西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举措容格局完善。该书逻辑结构清晰合理, 研究方法独特, 不失为一本农史研究方面的得意之作。
|
410
|
0
|
@12001 @a树帜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
606
|
0
|
@a农业@Anong ye@x文化遗产@x保护@x研究@y西北地区
|
690
|
|
@aS@v5
|
701
|
0
|
@a朱宏斌,@Azhu hong bin@f1971-@4主编
|
701
|
0
|
@a杨乙丹,@Ayang yi dan@f1980-@4主编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10324
|
905
|
|
@aCDNYKJZYXY@b300661702-4@dS@e3064@f3
|
|
|
|
|
西北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第一辑/朱宏斌, 杨乙丹主编.-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11 |
276页:图;24cm.-(树帜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
|
|
ISBN 978-7-5683-0788-8:CNY56.00 |
本书选取西北地区十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系统调研, 总结当前西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从活态保护、适应性管理、多方共同参与、动态修复和培育等角度, 提出西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和路径, 从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编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多渠道立体化宣传、保护区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与重建、保护意识提升、技术规范推广等角度, 提出西北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举措容格局完善。该书逻辑结构清晰合理, 研究方法独特, 不失为一本农史研究方面的得意之作。 |
● |
正题名:西北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
索取号:S/3064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61702
|
300661702
|
流通三库四楼/
[索取号:S/3064]
|
在馆
|
|
2
|
661703
|
300661703
|
流通三库四楼/
[索取号:S/3064]
|
在馆
|
|
3
|
661704
|
300661704
|
流通三库四楼/
[索取号:S/3064]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