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656nam0 2200313 450
|
001
|
012021000120
|
005
|
20211007104458.2
|
010
|
|
@a978-7-5478-4802-9@b精装@dCNY238.00
|
100
|
|
@a20200902d2020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310000
|
105
|
|
@aafk a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中国玉米遗传育种@Azhong guo yu mi yi chuan yu zhong@f汪黎明, 孟昭东, 齐世军主编
|
210
|
|
@a上海@c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d2020.6
|
215
|
|
@a12, 831页, 8页图版@c图 (部分彩图)@d27cm
|
300
|
|
@a“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314
|
|
@a本书编著人员: 丁照华, 于彦丽, 才卓, 马庆, 马煜平等
|
320
|
|
@a有书目 (第731-819页)
|
330
|
|
@a本书为玉米方面的重要学术专著, 共分五篇, 24章。第一篇重点阐述了玉米育种的遗传基础, 包括玉米发育生理, 主要性状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和群体遗传理论, 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第二篇重点介绍了玉米育种理论与技术, 包括玉米群体改良技术、理化诱变技术、单倍体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第三篇为玉米育种总述, 系统讲述了玉米种质资源、自交系选育、杂交种选育、抗性育种以及青贮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专用玉米育种方法。第四篇以我国玉米产区为单元, 围绕我国北方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南方玉米、西北旱地玉米等四大产区, 介绍了各区生态特点、育种目标以及自交系和品种选育情况。第五篇介绍了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 以及玉米育种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
606
|
0
|
@a玉米@Ayu mi@x遗传育种@y中国
|
690
|
|
@aS513@v5
|
701
|
0
|
@a汪黎明@Awang li ming@4主编
|
701
|
0
|
@a孟昭东@Ameng zhao dong@4主编
|
701
|
0
|
@a齐世军@Aqi shi jun@4主编
|
702
|
0
|
@a丁照华@Ading zhao hua@4编著
|
702
|
0
|
@a于彦丽@Ayu yan li@4编著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11007
|
905
|
|
@aCDNYKJZYXY@b300625085-6@dS513@e181@f2
|
|
|
|
|
中国玉米遗传育种/汪黎明, 孟昭东, 齐世军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6 |
12, 831页, 8页图版:图 (部分彩图);27cm |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
ISBN 978-7-5478-4802-9(精装):CNY238.00 |
本书为玉米方面的重要学术专著, 共分五篇, 24章。第一篇重点阐述了玉米育种的遗传基础, 包括玉米发育生理, 主要性状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和群体遗传理论, 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第二篇重点介绍了玉米育种理论与技术, 包括玉米群体改良技术、理化诱变技术、单倍体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第三篇为玉米育种总述, 系统讲述了玉米种质资源、自交系选育、杂交种选育、抗性育种以及青贮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专用玉米育种方法。第四篇以我国玉米产区为单元, 围绕我国北方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南方玉米、西北旱地玉米等四大产区, 介绍了各区生态特点、育种目标以及自交系和品种选育情况。第五篇介绍了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 以及玉米育种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
● |
正题名:中国玉米遗传育种
索取号:S513/181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25085
|
300625085
|
流通三库三楼/
[索取号:S513/181]
|
在馆
|
|
2
|
625086
|
300625086
|
流通三库三楼/
[索取号:S513/181]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