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447nam 2200301 450
|
001
|
012022000518
|
005
|
20220629082850.9
|
010
|
|
@a978-7-5046-8431-8@b精装@dCNY99.00
|
100
|
|
@a20201026d2020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ak a 000yy
|
106
|
|
@ar
|
200
|
1
|
@a“互联网+科普”理论与实践@A“hu lian wang +ke pu ”li lun yu shi jian@d= Research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f施威, 杨琼编著@zeng
|
210
|
|
@a北京@c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d2020.4
|
215
|
|
@a374页@c图@d25cm
|
225
|
2
|
@a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Ake pu li lun yu shi jian yan jiu
|
300
|
|
@a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320
|
|
@a有书目
|
330
|
|
@a本教材采用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 通过对最新理论的梳理和分析,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互联网+科普”理论体系, 在科学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厘清了“互联网+”语境下科普与社会、技术、文化和资源的相互关系, 深入阐释了传统科普转型的动因、机理和模式。在对若干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互联网科普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 据此提出未来科普体系重构的原则、现实路径和对策建议, 为实践提供创新范例和经验支持。
|
410
|
0
|
@12001 @a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
|
510
|
1
|
@aResearch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zeng
|
606
|
0
|
@a互联网络@Ahu lian wang luo@x应用@x科普工作@j教材
|
690
|
|
@aG3@v5
|
701
|
0
|
@a施威@Ashi wei@4编著
|
701
|
0
|
@a杨琼@Ayang qiong@4编著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20629
|
905
|
|
@aCDNYKJZYXY@b300665272-4@dG3@e124@f3
|
|
|
|
|
“互联网+科普”理论与实践= Research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施威, 杨琼编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4 |
374页:图;25cm.-(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
ISBN 978-7-5046-8431-8(精装):CNY99.00 |
本教材采用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 通过对最新理论的梳理和分析,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互联网+科普”理论体系, 在科学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厘清了“互联网+”语境下科普与社会、技术、文化和资源的相互关系, 深入阐释了传统科普转型的动因、机理和模式。在对若干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互联网科普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 据此提出未来科普体系重构的原则、现实路径和对策建议, 为实践提供创新范例和经验支持。 |
● |
正题名:"互联网+科普"理论与实践
索取号:G3/124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65272
|
300665272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G3/124]
|
在馆
|
|
2
|
665273
|
300665273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G3/124]
|
在馆
|
|
3
|
665274
|
300665274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G3/124]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