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815nam0 2200265 450
|
001
|
012021000597
|
005
|
20181126101855.0
|
010
|
|
@a978-7-5086-9382-8@dCNY48.00
|
100
|
|
@a20181126d2019 em y0chiy50 ea
|
101
|
1
|
@achi@cita
|
102
|
|
@aCN@b110000
|
105
|
|
@ab z 000ay
|
106
|
|
@ar
|
200
|
1
|
@a留不下的故乡@Aliu bu xia de gu xiang@f(意) 马可·巴尔扎诺著@d= Resto qui@fMarco Balzano@g陶慧慧译@zita
|
210
|
|
@a北京@c中信出版集团@d2019.1
|
215
|
|
@a205页@c地图@d21cm
|
314
|
|
@a马可·巴尔扎诺, 意大利作家, 1978年生于米兰。2010年, 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儿子的儿子》, 获得科拉多·阿尔罗文学奖。陶慧慧,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 并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意大利文学硕士学位。
|
330
|
|
@a这本长篇小说采用女性视角第一人称写作, 以写信的方式向失踪多年的女儿讲述了女主人公特里纳的一生。特里纳生活在二战前后意大利东北边境的一个小村庄, 那里的人们世代说德语, 当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强制他们“意大利化”、不许说德语时, 特里纳和她的朋友们勇敢地奔赴地下学校教授德语。战争终于打响了, 村里的一些人选择离开家乡, 另一些人 (包括主人公的儿子) 则因为不喜欢意大利而投靠了德国法西斯, 只有主人公夫妇固执地选择既不参与战争, 也不离开故乡, 而是躲进了群山之中。当二战硝烟散去, 过去的宁静生活却回不来了, 因为他们的家乡被一笔圈进了新兴水库规划图。尽管主人公的丈夫四处奔走呼号, 最终他们的故乡还是变成了一片泽国, 只有高高的教堂钟楼从水下探出一半身子, 证明着这里曾是他们的故乡。作者用克制而感人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二十世纪的时代图景: 在动荡的历史进程中, 小人物们通过坚守传统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
510
|
1
|
@aResto qui@zita
|
606
|
0
|
@a长篇小说@Achang pian xiao shuo@y意大利@z现代
|
690
|
|
@aI504@v5
|
701
|
1
|
@a巴尔扎诺@Aba er zha nuo@g(Balzano, Marco),@f1978-@4著
|
702
|
0
|
@a陶慧慧@Atao hui hui@4译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181126
|
905
|
|
@aCDNYKJZYXY@b300624519-21@dI504@e793@f3
|
|
|
|
|
留不下的故乡/(意) 马可·巴尔扎诺著= Resto qui/Marco Balzano/陶慧慧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1 |
205页:地图;21cm |
|
|
ISBN 978-7-5086-9382-8:CNY48.00 |
这本长篇小说采用女性视角第一人称写作, 以写信的方式向失踪多年的女儿讲述了女主人公特里纳的一生。特里纳生活在二战前后意大利东北边境的一个小村庄, 那里的人们世代说德语, 当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强制他们“意大利化”、不许说德语时, 特里纳和她的朋友们勇敢地奔赴地下学校教授德语。战争终于打响了, 村里的一些人选择离开家乡, 另一些人 (包括主人公的儿子) 则因为不喜欢意大利而投靠了德国法西斯, 只有主人公夫妇固执地选择既不参与战争, 也不离开故乡, 而是躲进了群山之中。当二战硝烟散去, 过去的宁静生活却回不来了, 因为他们的家乡被一笔圈进了新兴水库规划图。尽管主人公的丈夫四处奔走呼号, 最终他们的故乡还是变成了一片泽国, 只有高高的教堂钟楼从水下探出一半身子, 证明着这里曾是他们的故乡。作者用克制而感人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二十世纪的时代图景: 在动荡的历史进程中, 小人物们通过坚守传统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
● |
正题名:留不下的故乡
索取号:I504/79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24519
|
300624519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I504/793]
|
在馆
|
|
2
|
624520
|
300624520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I504/793]
|
在馆
|
|
3
|
624521
|
300624521
|
流通一库三楼/
[索取号:I504/793]
|
在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