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1730nam 2200313 450
|
001
|
012021000824
|
005
|
20211018092235.5
|
010
|
|
@a978-7-208-16100-9@dCNY98.00
|
100
|
|
@a20200420d2020 em y0chiy50 ea
|
101
|
0
|
@achi@eeng
|
102
|
|
@aCN@b310000
|
105
|
|
@aa a 001yy
|
106
|
|
@ar
|
200
|
1
|
@a不可能的存在之真@Abu ke neng de cun zai zhi zhen@e拉康哲学映像@f张一兵著
|
205
|
|
@a修订版
|
210
|
|
@a上海@c上海人民出版社@d2020.1
|
215
|
|
@a12, 363页@c图@d24cm
|
225
|
2
|
@a张一兵作品@Azhang yi bing zuo pin
|
314
|
|
@a张一兵 (本名张异宾), 男, 1956年生于南京, 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中共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哲学系资深学者, 博士研究生导师。
|
320
|
|
@a有书目 (第346-352页) 和索引
|
330
|
|
@a本书以拉康著名的《文选》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 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 分别说明了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 尤其是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作者笔下, 拉康哲学中的伪个人主体理论被曝光于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 在镜像映射中, 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由小写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性操作而已; 在象征性逻辑中, 传统哲学的主体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 个人主体因而沦为一具腹内空空的语言稻草人; 所以, 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
410
|
0
|
@12001 @a张一兵作品
|
517
|
1
|
@a拉康哲学映像@Ala kang zhe xue ying xiang
|
600
|
1
|
@a拉康@Ala kang@g(Lacan, Jacques),@f1901-1981@x哲学思想@x研究
|
606
|
0
|
@a哲学思想@Azhe xue si xiang@x研究@y法国@z现代
|
690
|
|
@aB5@v5
|
701
|
0
|
@a张一兵,@Azhang yi bing@f1956-@4著
|
801
|
0
|
@aCN@bCDNYKJZYXY@c20211018
|
905
|
|
@aCDNYKJZYXY@b300629719-21@dB5@e164@f3
|
|
|
|
|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著.-修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 |
12, 363页:图;24cm.-(张一兵作品) |
|
|
ISBN 978-7-208-16100-9:CNY98.00 |
本书以拉康著名的《文选》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 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 分别说明了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 尤其是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作者笔下, 拉康哲学中的伪个人主体理论被曝光于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 在镜像映射中, 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由小写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性操作而已; 在象征性逻辑中, 传统哲学的主体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 个人主体因而沦为一具腹内空空的语言稻草人; 所以, 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
● |
正题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索取号:B5/164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629719
|
300629719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5/164]
|
在馆
|
|
2
|
629720
|
300629720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5/164]
|
在馆
|
|
3
|
629721
|
300629721
|
流通八库五楼/
[索取号:B5/164]
|
在馆
|
|